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官方网站!

社科纵横

通知公告

更多>>

精品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社科纵横>精品推荐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

来源:任凤梅,潘 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J].社科纵横,2024(3):1-7. 时间:2024-07-11 09:22:27 点击:5679
原文刊载于《社科纵横》2024年第3期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
 
任凤梅,潘    莉
 
内容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多领域平衡发展的动态过程,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有机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从哲学基础、历史境遇与本质核心的维度阐释文化现代化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民族属性、发展黏性以及动力源泉层面展开叙事内容,阐述思想文化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语境下通过文化自信、自创、自强、自主,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赓续中华文明。
关 键 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文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以先进的精神力量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多领域的动态发展调整了新时代社会结构,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叙述语境。
  一、文化的现代化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社会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有机整体,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多层次体系。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因素,是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的现代化必然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国家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一)哲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构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以此为客观依据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作出科学的预见,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预见性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内容:必须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速发展;必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分配方式;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拓展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跨越“对物的依赖性”的资本逻辑,去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的自由个性”人民逻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恩格斯指出:“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物质决定意识,富足的物质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的发展必然被一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政治因素伴随与引导。“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当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思想文化与政治领域的改造与重建,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必然内蕴于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以精神富足、精神富有为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本质要求,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中凸显中国特色。
  (二)历史境遇:中国现代化探索进程中的思想解放
  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的社会变革,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华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境遇下以思想解放为开端,被迫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进程。
  19世纪中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民族救亡图存运动开启了中国探索现代化的道路,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的夭折以及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让中国的先进分子意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境遇下的中国要走上现代化道路必须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与思想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重器。毛泽东辩证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构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强调在大力增长社会物质基础的同时发展精神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据国内外发展形势,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要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一方面,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让人类现代化进程渐进全面、丰富与立体,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两个结合”实现思想的第二次解放,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三)本质核心: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的本质要求和核心要件
  究其根本,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最终目的,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本质核心。思想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指导彻底,就能说服人。”中国式现代化的渐进过程必然是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系统性现代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互交融。毛泽东以齿轮和螺丝钉的比喻说明了思想文化在整个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不可或缺性,邓小平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阐释和论证了思想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首先,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角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指出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经济硬实力建设一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经济建设并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其次,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思想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并创新性地提出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等崭新概念,强调“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来阐述文化自信的地位与作用,把先进思想文化的价值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中认识,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论视域下思考,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核心条件下加以理解。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
  二、现代化的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是“精神生活、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它是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等并列层级的现代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领域内,它是建立在继承、弘扬民族和全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造与发展,并不断向现代化转型、变迁,是文化自身顺应社会现代化发展而进行的自我优化和发展的过程”。现代化的文化是国家现代化系统性结构的重要动力因素,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领航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了社会变革的正确发展方向,深刻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演进逻辑。大历史观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新思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具凝聚力的价值共识和精神基因。一个民族要了解并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面貌,在民族自我意识的提升中坚定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天下观与社会观高度契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主张,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注入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在“第二个结合”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基础,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这是一个需要新理论且能够创新理论的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智慧应对复杂形势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倡导构建符合中国和世界人民夙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领航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不仅已经在理论上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正确的。”面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由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形成的文化弱势心态,面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愿景,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条件。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传统与现实的文化承继中积淀力量,推动中华文明走向更高的历史形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古今相继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精神血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追寻当代价值遵循,滋养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凝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推进中华文明的历史新形态。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外相殊中凝聚价值共识,团结各族人民创造新伟业。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具体实际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批判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立足于中国革命、改革与建设的现代化实践探索形成的斗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激发民族斗争意志、增强中华儿女应对挫折的意志力,使人民群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诱惑与“暗礁和险滩”面前不迷失,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定向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黏性
  安东尼奥·葛兰西把包含核心价值的意识形态称为“社会水泥”,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的统一中,意识形态有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这个比喻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中国式现代化要顺利推进,必须依靠凝聚起来的中华各族人民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一代代的接力实践中获得的,具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高度的民族认同,是社会共同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是整合社会、凝聚人心、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是凝心聚力的有效手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倡导中华各族人民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文化在整合社会意识、凝聚民族力量等方面的重要论述,更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的黏性作用。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化解社会矛盾、优化社会风尚,在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乡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共同的理想信念能够平衡社会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成磅礴之力,共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四)“人”的现代化激活中国式现代化动力源泉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关注人的物质文化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追求以先进的文化解放人、塑造人、发展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社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人”的现代化,“人”作为社会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现代化发展程度反映着社会现代化渐进过程,“人”所特有的创新创造能力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所在。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无不强调“人”的价值作用。毛泽东同志重视开展宣传教育以提升人的认识、知识水平;邓小平同志提出要用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广大青年和干部群众,培育“四有”新人,塑造国民高尚的精神品质。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出现了“物化生存、精神懈怠”的社会现象。一些人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主要依靠“物”来生存,丧失了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创造更多优秀作品引导人、感染人,增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要把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新优势、新功能;要通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文化人,培养造就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天下英才汇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奠定高质量人才基础,将中华民族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
  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必然带来文化的自立自强。
  (一)自信:焕发历史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概括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极其雄壮艰辛的十年奋斗历程,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使“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使中华民族大众呈现出稳定持久的自信状态。
  文化自信是民族大众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是对本民族文化历史状态、现实价值、生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自信表达,以对待文化的态度和情感为重点,是文化自觉稳固、持久的思想情感体现。中华民族大众的文化自信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矢志坚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创新中显著提升。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矢志坚守与守正创新绘就了文化自信的鲜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以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解答时代之问,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验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确认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绘就和保障了文化自信的鲜明底色。另一方面,坚持以“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要求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进一步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价值性的深刻认同,在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新高度。第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中夯实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新文化使命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一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全面认识中国文化基因的相关理念、内容体系和独特精神,塑造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性传承、创新和弘扬中华文明;二是要在古今承继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汇信息时代的崭新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契合当今时代的内涵进行时代性的改造和拓展,运用富有时代性的创新话语和数字化融媒体的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成为激活文化自信的重要表达。
  (二)自创:激发内生动力,迸发文化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坚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和谐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考量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取向,它“以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为目的,以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为核心彰显人文本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获得极大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获得解放与自由。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再次指明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现代化发展进程,创新精神的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发展水平。第一,培育文化创造精神,激发文化创造活力。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性的文化自信凸显了文化发展的自主意识,在文化他觉与自觉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提升了国际话语权;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必然源于实践的自觉与创新,文化自新意识以守正创新的方法论指导文化建设实践,在文化实践中培育文化创造精神,增强文化创新创造的底气,激发文化活力水平。第二,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文化创造能力。人是自己思想和观念的生产者,人民群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创新能力根本上是人的创新能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塑造发展新功能新优势,文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创新文化提供了人才支撑。第三,搭建文化创新平台,提高文化创造可能。文化的创新创造需要发生场域。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创造新时代的文化形态需要多样化的文化平台。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文化体系、多样化的文化平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的创新创造提供可能;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创造创新的底气。
  (三)自强:坚持文化自为,推进文化自强
  文化自为是文化主体有意识地、自主地规划和创新文化内容,丰富和拓展文化表现形式的创造性实践,是文化主体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外在表现,是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思维、心理基础上的文化实践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推进文化自信自立、自为自强。
  第一,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决定着文化建设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规律,以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文化强国的现实实践。第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面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话语体系和学科研究中存在的“西方理论路径依赖”现象、虚无化意识形态的“价值中立”现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回应中国现实中的“失声”“失语”现象,必须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地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凸显“中国特色”,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党的领导下系统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成果,贡献中国智慧。第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从宏观整体上系统思考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格局,从开放性思维中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为价值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四)自主:突出主体身份,传播中华文明
  客观存在的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场域。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呼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场域下突出中华文明主体性身份,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在开放交流中永葆中华文化生命活力,在世界历史观视阈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世界文明的多样发展是中国历来的态度和立场。第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一方面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核心要义中立足民族,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秉持“和而不同”发展理念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发展和交流进程中以包容性保持独立性,提升中华文明的丰富性。第二,创新打造中外文化易于理解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述。综合世界历史变迁、国际发展形势和时代进步诉求,创新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新模式。第三,创新文化交流平台,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和区域化、分众化的传播方式,优化中华文化的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话语传播能力,提升传播效能。

        (作者:任凤梅,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潘莉,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本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为便于阅读,已省去原文中图表、注释、参考文献等部分,如需学术引用,请以其发表期刊全文为准。版权归原作者、原发单位、原发期刊所有。如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